Friday, August 6, 2010

{转载} 攝影的三個預視[轉貼]

Sharing a good info after viewing from a forum..... hope you will like it too...
摄影的三个预视 [作者 藏劍]

昨天下班后和马良去约美女,本意是请她一起去绍兴路吃烧鸡公,可惜她另外有事,只好我们两个去吃。

久闻烧鸡公的大名,上次去时,被满店乌压压等候排位的食客们吓回来了,这次提前预定,终于吃上。味道真不错,名不虚传,哈哈。

席间,自然大多聊摄影。聊到前些日随一前辈老师一起拍片,前辈谈到创作经验,之一是拍片时应预先考虑好最终的用途--出书?参展?参赛?不同的用途决定此前的拍摄模式也是略有不同,应提前考虑(大意如此)。

我觉得颇受启发。怎样总结这个经验呢?联系到此前对马良讲过两个预视,于是将其归类,总结了三个预视:


第一,景深预视。这是相机上的一个功能,即在正式曝光前,通过此机关,让拍摄者预先看到最终的景深效果,然后根据自己的表达需要,在曝光前提前进行调整。当年是专业相机才有的功能,进入电子时代后就逐渐普及了。


第二,影像预视。类似于亚当斯的“预先想象”。亚当斯的意思是:在按快门前,根据区域曝光法,预料到最终得到的照片将呈现怎样的灰阶,从而提前控制、准确曝光。我觉得扩而言之,不仅应这样对待曝光量的控制,而且举凡底片上最终的细节,包括明暗反差、清晰模糊、色彩色调甚至视角构图,都应提前在大脑中进行预视,预见到最终得到的画面效果,并由此反向推理,让“影像的彼岸”沿着“技术的桥梁”返回“器材的此处”。这自然不易,却是必经的修途。


第三,用途预视。分两层。将某一张影像置于某一组影像,是为编辑。编辑的效果反作用于起初的拍摄,要求拍摄者提前做出调整。我们在后期编辑一组图片时,常有这样的感觉:哎呀,这里少了一个环节!当初这样拍一张就好了!悔在未作“编辑预视”。编辑的出发点是什么?有的不考虑用途,只为表达自我、抒怀畅意,不为参赛参展、出书出册,这是一层,也需做“不考虑用途的编辑预视”。另一层是由用途而编辑,照片不同的用途决定拍摄时要提前做出某些调整,涉及接受心理学。例如国内某纪实摄影师荷赛获奖,感言:幸亏某外国图片编辑,同一题材的组照,经他修改思路、重新取舍编排后,效果大增,因而获奖,云云(大意如此)。是为“用途预视”。需注意的是:作此预视时,要避免因过多考虑照片的使用价值而伤害艺术价值。二者之间的“度”要把握好。


一句话:搞摄影的,要做到胸有成竹。眼前一竿修竹,近处一片竹林,深处一幢竹楼,都需开启天目,洞若观火。然后返景入深林,复照青苔上----青苔上放着我们的相机。

兹事体大,轻按快门,哈哈。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